首页 >> 告别百年激进 >> 告别百年激进全文阅读(目录)
大家在看 蛊真人 庆余年 大奉打更人 丑闻 假面(全两册) 再世权臣 总裁和他的男秘 心眼 大明最后一个狠人 BE狂魔求生系统[快穿] 
告别百年激进 温铁军 -  告别百年激进全文阅读 -  告别百年激进txt下载 -  告别百年激进最新章节

第三节 我们是怎样失去并又重新得到迁徙自由的(1/5)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用户书架

第三节 我们是怎样失去并又重新得到迁徙自由的 注 根据温铁军在天则经济研究所的一次讨论迁徙自由的会议上的发言记录稿整理而成。

(一)背景分析:改革及其前景

1.对改革的规律性认识。

人们大概都知道,在改革前近30年的国家工业化初期阶段,城市人口享受从出生到死亡的各种保障制度,是靠国家财政补贴维护的。但很少有人认识到,这种对城市人群提供全程保障的制度,一方面能够让国家以“许诺未来”而低成本地换取劳动者的几乎全部剩余,政府仅用了不到30年就高速地完成了资本原始积累;另一方面,相对于占人口80%、不能分享工业化收益却只能提供积累的农民而言,又能够在这个特殊的阶段内有效地把以国有企事业单位职工为主体的城市人口,变成对社会起稳定作用的“中产阶级”。

客观地说,当年政府提供的尽管是最低水平的保障,但它确实维护了城市社会相对的安定团结。

由于国家在“五五”和“六五”计划期间基本完成了工业化所必需的原始积累,于是就必然会出现改革:

一方面必然进入国际市场实现大规模交换,并且按照市场规律调整经济结构。这就是中国20世纪70年代提出“引进外资”、…80年代提出“市场取向”、90年代提出“市场经济”改革的客观背景。

另一方面,代表产业自身发展要求的部门或集团也必然会对原来制度框架内部不能实现其利益要求的内容进行重构。这就是我们先后出现“财政甩包袱”、“金融资本异化于产业资本”,以及“行业垄断”加强、贫富分化加剧等各种变化的原因。

随之,当然会导致产业结构改变和社会制度的重构。

2.为什么不能对改革寄予太高的希望?

对上述规律的认识所得出的结论很简单:我们对这个改革的阶段及其前景不应该寄希望太高,因为:

其一,以“许诺未来”换取剩余,只可以在特定政治条件下才会有效。今天无论再怎样许诺,我们也根本不可能像发达国家那样建立过高成本的“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由于原有的由财政负责的城市保障体制已经解体,因此,如果不重新调整实际上已经被少数既得利益集团占有的“国有资产”的产权结构,则既不能使财政形势根本改变,也不可能长期维持社保开支。甚至由于垄断利益集团不愿意为实现“保稳定”这个大局作出让步,而社会弱势群体又没有条件形成压力,因此很可能使得决策者即使面临严重经济困境,也难以作出调整“存量”的改革选择。…

其二,近期尤其值得重视的是,如果我们也像某些发展中国家那样偏重加工贸易型的“出口外向型”经济,允许泡沫化的金融资本“自由流动”,则无异于在国内资本尚且不强大的情况下,就让庞大的国际资本分享本来被国家垄断资本独占的“货币化”利益,这不仅会导致以“资源资本化”为实质的经济增长的收益大量流出,不仅会在劳动力过剩和自由市场的作用下,必然造成劳工价格不断下降及其引发的社会问题,不仅会进一步加剧区域差别,而且,国际大资本左右国内决策这种最让国人难堪的情况也会由暗转明,其社会后果自在不言之中。

3.改革的主要障碍何在?

我们讨论的“迁徙自由”问题,与上述背景分析高度相关。

现在的政策研究人员应该看到,那些能够参与资本收益分享的发达地区,可能成为把“自由迁徙权利”重新写入宪法的主要障碍。其实,现在发达地区的政府制定的社保政策,在国家不承担“全国统筹”义务的条件下,必然是有利于本地利益集团的。

因此,即使把迁徙自由写入宪法,在没有宪法法、尚且没有违宪罪的判例的情况下,已经成形的、不利于外来打工者的地方政策也难以改变。

(二)历史辨析:失去迁徙自由的过程

“我们也有两只手,不在城里吃闲饭。”这是毛泽东在城市遭遇经济危机不能增加就业、必须动员城里青年人下乡插队的时候说过的话。

对过去的问题,今天的人们很容易用所谓“这是计划经济造成的”一言以蔽之。但如果我们都承认经济发展是有规律的,经济规律是不可以逆转的,那就必须把当年的经济发展及其遇到的问题作为背景。其实,恰恰是20世纪50年代末期的经济危机,导致“自由迁徙”从宪法中被取消。

1.城乡二元结构形成的三个原因。

随着1958年人民公社的建立,中国形成了城乡分割二元体制,人口的自由迁徙也就随之从1954年宪法中被取消。人们一般以为这是计划经济使然,但这其实是由当时的经济危机造成的。

在1952—1957年的“一五”计划时期内,大约有2000多万农民工已经自由流动进入城市。但从1959年开始到1960年,大概用两年左右的时间,又从城里迁出2000万人,其中至少与三个原因高度相关:

第一,1956年“苏共20大”赫鲁晓夫作了彻底否定斯大林主义的“秘密报告”。其实,苏联在完成第六个五年计划以后形成了社会化大生产,这必然要求纳入国际分工,因此有所谓“苏共20大”及其后的国家战略全面转变。而中国正在“一五计划”代表的国家工业化资本原始积累阶段,实在不可能跟上苏联的发展战略调整。于是中苏交恶,苏联随即停止对中国工业化的后续投资,而此时中国自身的工业刚刚起步,尚不足以形成自主扩大再生产的能力。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
你可能会喜欢 凡人修仙传 我真没想重生啊 斗破苍穹 完美世界 大奉打更人 道君 吞噬星空 针锋对决 我师兄实在太稳健了 夜的命名术 蛊真人 ABO垂耳执事 怪物被杀就会死 痛仰 老祖宗她又美又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