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台北人 >> 台北人全文阅读(目录)
大家在看 庆余年 蛊真人 大奉打更人 假面(全两册) 凡人修仙传 不是吧君子也防 双龙戏珠 我的诡异人生 庶女攻略 雪意和五点钟 
台北人 白先勇 -  台北人全文阅读 -  台北人txt下载 -  台北人最新章节

第33章 附录(4)(2/3)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用户书架

在这里他并没有提到历史,但这次顿悟使他自身实际经历的岁月变得模糊,未曾经历过的岁月却增添许多,直至扩充到天地悠悠之间,这便是一个作家的生命向历史的延伸,或者说是单个生命的历史化。从此开始,他就可以与历史喁喁私语,默然对晤,他谈起历史就会像谈起自己或家庭的履历,那样亲切又那样痛彻,他甚至可以凭直感判断历史的行止,哪怕拿不出多少史料证据。我一向非常重视作家、艺术家的这种顿悟关口,并认为这是真正的作家和文学匠人的重要分水岭。

从《台北人》看,白先勇用自己的心触摸到的历史魂魄大致是历史的苍凉感和无常感。他把刘禹锡的《乌衣巷》置于《台北人》卷首:“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又把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置于他的另一本小说集《纽约客》的卷首:“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这两首诗,很可作为他的历史感的代述,也可表明《台北人》的幅度是比辛亥革命远为深幽的。他曾比较完整地表述过对中国文学和历史感的关系的看法:

中国文学的一大特色,是对历代兴亡、感时伤怀的追悼,从屈原的《离骚》到杜甫的《秋兴八首》,其中所表现出人世沧桑的一种苍凉感,正足中国文学最高的境界,也就是《三国演义》中“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的历史感,以及《红楼梦·好了歌》中“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的无常感。[9]

……现代中国文学作品的缺点,就是缺少历史感。“五四”以来,我们有一种反传统的后遗症,使我们与传统一刀切断。从前我们的文学作品很有历史感,但现在没有了……现在的作品缺少了历史感,内容便显得浅薄。[10]

由于他把这种历史感看做是“中国文学最高的境界”,结果他对人生的品味也常常以这种境界作为归结。他的许多小说的设境,常常使人感到历史在此处浓缩,岁月在今夜汇聚。即使不是如此,他小说中的主要人物也大多是背负着历史重担的,尽管也有人故作轻松地否认或真的忘记了重担的存在,但所有的读者都能感到。有的作品如《游园惊梦》甚至还设计出了从汤显祖开始的三重四叠的历史连环套。

白先勇一般并不对小说中的人物表示愤恨和赞扬,他对他们身上的道德印痕不太在意,而从历史的高度洞悉造成一切的原因并不在他们自身;他只是饶有兴趣,甚至聚精会神地注视着他们身上的历史印痕。能这样,确已到达了一个常人所不能及的境界。就我的见闻所及,在中国现代文学界,不染指历史题材而竟具备如此深重的历史感的,白先勇应名列前茅。

契入文化乡愁

历史使白先勇洒脱,但并没有使他完全超然。充满历史感的他依然激情洋溢,他情感的热源来自何处呢?他是如何在一种令人无奈的兴亡感和令人沮丧的无常感中获得精神自救的呢?

他在变幻的长流中寻找着恒定,寻找着意义,寻找着价值,终于他明白自己要寻找什么了。简言之,他要寻找逝去已久的传统文化价值,那儿有民族的青春、历史的骄傲、人种的尊严。对一个小说家来说,这一切又组合成凄楚的黄昏,遥远的梦,殷切的思念、悲怆的祭奠。

他把这一切说成是“文化乡愁”[11],并解释道:

台北我是最熟的——真正熟悉的,你知道,我在这里上学长大的——可是,我不认为台北是我的家,桂林也不是——都不是。也许你不明白,在美国我想家想得厉害。那不是一个具体的“家”,一个房子,一个地方,或任何地方——而是这些地方,所有关于中国的记忆的总合,很难解释的,可是我真想得厉害。[12]

这种令人感动的情思,在社会学上可看作是爱国主义或民族主义情思,但在艺术学和美学上就复杂得多了。它会泛化、升腾、沉淀,变成一种弥漫处处的回顾性意象。

由于受到这种乡愁的神秘控制,《台北人》中的每篇作品几乎都构成了一种充满愁绪的比照,大抵属于“家乡”的记忆的部位,总是回漾着青春、志向、贞洁、纯净、爱情、奢华、馨香、人性、诚实、正常,而在失落“家乡”的部位则充斥着衰老、消沉、放荡、污浊、肉欲、萎败、枯黄、兽性、狡诈、荒诞,小说家毕竟是小说家,他把强烈的乡愁不知不觉地隐潜在作品内容中了,他没有用直捷的语言把自己的寻找写成一首诗,但读者们却能从他所有的小说背后读懂:他失落了一首真正的诗,现正驱赶着这一群各色各样的人物去呼唤。在我看来,这便是他写小说的动力源。

既然他的小说承担着这样宏大的历史性的美学命题,因而他就不能不适用象征。有限的场景和人物常常指向着意义大得多的范畴,而许多对话和叙述语言也常常包含着弦外之音。于是,当我们接触他笔下那些鲜活的人物形象时必须当心,他们一定具有不可忽略的象征意义,不然就算没有真正读懂。这种象征意义与我们惯常所熟悉的典型意义并不相同,例如我们不能说白先勇写了一个最典型的红舞女尹雪艳,而应该看到这个形象实际上是一种恒定、姣好却又从容地制造着死亡的历史象征体;她是一个能够让漂泊者们勾起乡愁并消解乡愁的对象,但由于她本身并不存在乡愁,所以只不过是扼杀别的乡愁客的麻木者;“天若有情天亦老”,尹雪艳就是“天”的化身,因无情而不老,白先勇也就借着她而抱怨“天”,既抱怨有情而老,又抱怨无情而不老。这一切,就不是任何典型化的理论所能解释的了。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
你可能会喜欢 凡人修仙传 我真没想重生啊 斗破苍穹 完美世界 大奉打更人 道君 吞噬星空 针锋对决 我师兄实在太稳健了 夜的命名术 蛊真人 ABO垂耳执事 怪物被杀就会死 痛仰 老祖宗她又美又飒